三湘都市报·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实习生 黎凤 视频 王普
【资料图】
每年一到招生季,又见“野鸡”满天飞。近年来,“野鸡大学”如野草般除不尽,铲不绝,这真是个奇怪的现象。凭什么老让山区孩子睁大慧眼识别真假?我们的监管部门哪去了?
“野鸡大学”究竟有多野?中国新闻周刊最新报道作了披露,触目惊心。一些“野鸡大学”,顶着“李逵”名,实则为“李鬼”;有的“野鸡大学”,甚至连个办学地址都没有。一旦着了“野鸡大学”的道,就可能人财两空。据了解,今年已被曝光的“野鸡大学”数量多达392所,其中包括北京就有151所。天啦,这是中国的首善之地啊,怎么会容许这样的“灯下黑”?
近年来,教育、公安、网信等部门持续加大招生诈骗整治力度,严厉打击“野鸡大学”开展的违法违规招生活动。但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,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,以自考助学班、网络教育班、国际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。部分办学机构打着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幌子,实际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员。
教育部提醒称,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均须通过高考招录。一些所谓的“录取通知书”不是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录取通知书,“入学”后也不能进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新生学籍电子注册,更拿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。
其实,辨别真假并不难。简单说,只要不在教育部公示名单里的,就是“野鸡大学”。
“野鸡大学”缘何屡屡得手呢?首先,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9.6%,进入普及化阶段,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。在三千多所大学里,本科只占50%,这是野鸡大学能够存在的基础。因为在“野鸡大学”那里,专科的分数就能上所谓的本科。
其次,市场需求未根除。“野鸡大学”大多设在东部发达地区,但是生源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。“野鸡大学”在大城市已经骗不到人了,但由于信息流动还有滞后效应,农村、中西部地区便成了广告轰炸的目标。这些广告对于想要读大学,但是未能考出高分数的学生来说,“野鸡大学”是他们最后的希望;对于急于让自己孩子上大学的家长来说,“野鸡大学”是他们孩子的未来。然而现在,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,报考了这些“学校”就等于白读,结果也只能收获一张未经教育部认证的假文凭。
怎么根治“野鸡大学”?
有关部门、媒体总是提醒考生要睁大慧眼识别真假,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。这些“野鸡大学”生生不息的存在本身就是政府管理失职,凭什么要让信息不对称的山区孩子自己去辨别。
业内人士建议,“首先要通过市场把‘野鸡大学’淘汰,其次相关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,特别是一些平台,不要传播相关的信息,管理部门应该尽到监管责任。”只有加强监管力度,发现一个就罚得它倾家荡产,抓到一个就直接关停取缔,只有这样的霹雳手段才能根除乱象,才是真正展现保护山区孩子的菩萨心肠。
标签: